《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师应注重非思政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肩负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积极思考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培养新一代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充备的社会主义后继者和开拓人[1]。很多学者从培养人的视角,立足专业课程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3]。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4]。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20 年1月16日刚刚下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其中第四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这些规定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了最新要求。青年大学生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袄,富于幻想,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基本观点不稳定,分辨力不强,看问题肤浅、片面,生活上容易追求享受,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尤其是目前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某些哲学流派、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民主”意识随之进入中国,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难免会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这突显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 光学课程中的思政素材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不仅其成果为人类提供了制造机器、改善生活的基本原理和模型,而且许多物理原理、定律具有的深刻哲学含义,也为人类打开了探寻自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光学是研究光的产生、光的传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光的应用等规律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规范培养、团队精神意识和人生哲理引导等德育元素是完全可行的。部分学者对实现光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5-6],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光学中蕴含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光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同时它又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证据。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就完美诠释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当所研究的物体或空间的大小远大于光波的波长时,光可以当作沿直线进行的光线来处理;但当研究深入到现象细节,其空间范围和光波波长差不多大小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光的波动性。而研究光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时,还要考虑光的粒子性。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则印证了人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都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以及真理的无限性原理,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授光学就是讲授唯物辩证法。
第二,光学中有大量科学精神培养的案例。光学方法是研究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以至分子、原子结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光的干涉效应可以进行非常精密的测量。物质所放出来的光携带着关于物质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例如:原子所放出来原子光谱的就和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光学发展史中包含有大量体现科学精神的元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勇于探险精神的良好载体。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设计以及菲涅尔衍射理论的提出,都是年轻人不轻信传统、不迷信学术权威的典型事例,生动的诠释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爱因斯坦创造性地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则是科学思想解放的例证。利用了光的偏振技术的3D电影使生活更美好,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光学在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则可以坚定同学们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信念。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
上一篇: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