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与光电技术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照明艺术设计”人才培 

来源:光学与光电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镇化率于2014年已超过50%。快速发展中“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2014年,国家颁布《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1],意味着城市建设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追求城市特色,注重文脉传承的新时代。由此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城市照明行业发展与人才短缺现状

城市夜景作为展示城市夜间形象的窗口,不仅体现城市的品位与魅力,也是反映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近年陆续召开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盛会。在此类国际性事件的推动下,景观照明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建设途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而呈井喷式发展。以G20杭州峰会为例,G20期间累计投入景观照明172项,总投资约10亿元[2]。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7年全球景观亮化市场达到275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同比增长近22%,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景观亮化市场[2]。

虽然建设规模庞大,但普遍的夜景设计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不足,对设计艺术性的重视不够。其核心原因在于能提供专业照明设计教育的机构十分有限。目前国内较完善和成熟的、涉及城市照明专业的教育机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工科院校[3],整体上存在高校照明教育重技术轻艺术的结构失衡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照明设计人才教育提出的现实需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品质、地域特色的强调,相关专家、学者多次呼吁应重视照明艺术设计的专业化教育[3,4]。首先新时代的照明教育需做到艺术与科技并重;城市照明建设固然需要光电技术的支撑,但若从业人员只懂技术而不注重设计的艺术形态、文化底蕴则无法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魅力夜景。

其次照明设计的人才培养需做到艺术素质与文化素养并重;近年来,随着公共艺术向城市照明领域的延伸,城市照明已不再只是功能性的服务职能,其艺术表现力快速提高,进入照明公共艺术化的时期[5]。相应的高等教育应秉承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在教学中贯穿社会关注与美学思考,注重设计对象与所在社会、历史、人文及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体现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与在地性。

第三,照明设计的人才培养需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城市照明设计具有艺术与技术的跨学科特点,高校教育在完成城乡规划、建筑学、电气工程、公共艺术等多领域基础教学后,需在设计应用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照明实践中的新问题与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教育只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行业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照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与实践

结合国家城乡发展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四川美术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照明艺术设计的本科教育方向,下属艺术与科技系,以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一体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照明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定位与培养体系

四川美术学院秉承长期坚持的“以创作带动教学”理念,教育目标定位为美术应用型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专业知识架构、设计真题演练及实践应用强化的层层递进,强调科学技术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基于艺术专长与实践能力一体化的人才定位,施行“双基双实”的教学模式,即前两年侧重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强化审美意识、造型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从三年级进入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以“专题设计+实践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与专业设计(创作)课程的系统学习。

(二)教学特色与课程设置

随着光艺术发展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

相关的光艺术装置、灯光秀、光电数字媒体等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城市光环境的建设实践。过去从属于环艺设计或建筑学的照明课程由于课时限制,很难对新兴的光艺术形式作系统讲解与设计实作。对于照明艺术设计专业化教学来讲,充裕的教学时间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前沿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双基双实的培养模式,照明艺术设计专业前两年教学侧重美术素养提升与设计基础讲授,核心课程既有造型素描、色彩基础等常规美术课程,也涵盖了照明艺术与文化、照明技术基础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基础理论教学;进入大三之后,除了传统的城市建筑照明、景观照明课程,还结合行业发展开设了光艺术装置与灯具设计等强调艺术语言表达的特色课程;系统的课程设置可为城市照明行业提供综合素质过硬、能力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

上一篇:《光电技术导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新闻发布厅